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,提升师生法治观念与安全意识,营造文明、平安、和谐的校园环境,9月8日上午,在庄严的升旗仪式后,学校特邀法治副校长、洪山桥派出所王文胜警官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法治教育专题讲座。

王警官围绕“崇德、守纪、守法”三个方面,阐述了校园安全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。他结合真实案例,以案释法,用深入浅出的语言,详细讲解了防范校园欺凌、未成年人保护、防性侵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,引导学生明辨是非、敬畏法律。他特别强调,同学们既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,也要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和风气,恪守法律底线,努力成为遵纪守法的新时代好少年。
崇德,是做人的根本基础
一个人如果无德、缺德甚至失德,即使能力再强,也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可,反而会遭到他人的鄙视。具体表现为:在公共场所,高铁占座、大声喧哗、疏于管教孩童引发纠纷;在校园中,爱占小便宜、破坏课堂秩序、背后议论同学等不良行为。这些失德行为不仅损害他人权益,更会让自己逐渐失去同学的友爱与尊重。
守纪,学生的基本准则
真正的自由,并非毫无约束,而是建立在规则框架之内。学校对校园违禁物品的检查具有明确的制度与法律支持。例如,依据教育部《中小学生教育惩戒规则(试行)》,学校有权对携带刀具等危险物品进行必要检查,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校园安全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,并非侵犯个人隐私。现实教育实践中也常见类似情形,如学生携带手机入校可能涉及保密或不良信息传播,学校依法依规开展检查,学生应予理解和配合。这既是对集体安全的负责,也是对自身行为的规范。
守法,是公民的必备素养
同学们要清醒认识到,“未成年人”身份绝不是法律的“免责护身符”,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也绝非违法行为的保护伞。在校园中,违法行为需引起高度警惕:校内外约架、聚众斗殴,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高年级欺凌低年级、针对弱势同学的霸凌行为,均属典型违法。此外,早恋关系中也可能潜伏着不容忽视的法律风险,例如因情感纠纷引发的敲诈勒索、人身侵害甚至更严重的违法犯罪。国家对此类行为始终采取“零容忍”态度,持续开展专项打击并依法严厉整治。每一位同学都应当保持清醒理智,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,不轻率建立亲密关系,增强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,坚守法律与道德的底线。

此次法治教育创新融入升旗仪式,使法治精神更加深入人心。学校将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,积极构建学校、家庭、社会“三位一体”育人格局,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法治基石,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。
编辑:赵雯姗
图片:宋大勇
一审:刘晓慧 邹敏
二审:李继芳 周晖
三审:王唯之